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返回旧版
  • 江苏盱眙:中国小龙虾美食发源地
              中国龙虾产业开创者
              中国龙虾节庆缔造者
  • 愿景:盱眙龙虾,全球共享
  • 目标:打造中国一流龙虾产业社团

联系方式

电话:0517-88224488

传真:0517-88224488

邮箱:xylxxh@163.com

地址:江苏省盱眙县城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广场盱眙龙虾博物馆三楼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专题活动 > 盱眙龙虾节

盱眙满城说“扬子”

2021-03-15 14:35:06 浏览量: 收藏

黄建国 薄云峰 范晓林

盱眙“扬子”心连心

为期5天的首届“中国龙虾节”7月11日开幕后,每晚在盱眙县城第一山、体育场等三个广场,120多家饭店和餐馆从7时30分起,同时在露天出摊卖龙虾,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和盱眙本地人前来品尝。人潮涌动的广场龙虾宴成为众餐馆展示自己实力和形象的大舞台。记者14日晚9时再次来到第一山广场露天龙虾宴现场进行采访。一位在自己白色工作服上印着“盱眙扬子心连心”七个大红字、忙得正欢的小老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细问之下得知他叫朱银祥,是盱眙县马坝镇朱大龙虾馆的老板。朱老板告诉记者,他开龙虾馆已3年,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这主要归功于《扬子晚报》系列报道对龙虾文化的挖掘和宣传,特别是与盱眙县人民政府合办的龙虾节大大地提高了十三香龙虾的知名度,盱眙家家餐馆生意火爆。发了财的朱老板此次在龙虾节期间特地到洗染店制作了这件特殊的工作服,以表达对“扬子人”的感激之情。在盱眙,记者还看到街头巷尾悬挂着许多宣传《扬子晚报》的广告条幅,如“扬子堪称报界明星,纸上写满世间风云”等。

“扬子给我们带来商机”

龙虾节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盱眙家家餐馆旅社生意红火。盱眙以十三香龙虾闻名的杨四饭店,11日以来每天都卖出1500斤龙虾,比平时翻了一倍多,客人来自全省各市和安徽、上海等地,还有一些北京、上海、常州等地老板慕名请求技术转让、开加盟店,杨四老板坐在家里,商机一个个找上门。盱眙县最好的宾馆金谷园饭店龙虾节期间天天爆满,开幕式当天饭店老总急中生智,下令客房部到床垫厂租了40张席梦思临时加床,才满足了众多明星和游客的入住需要,餐饮营业收入更是平时的4倍。

杨四饭店老板激动地对记者说,《扬子晚报》和盱眙县人民政府合办的中国龙虾节号召力真大,许多外地人百里迢迢甚至千里迢迢来到苏北一个小县城,是你们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商机。因《扬子晚报》的大力宣传,名气越来越大的盱眙十三香龙虾品牌,将使盱眙人长期受益。

给龙虾穿上“文化衫”

盱眙县地税局干部钟海平一肚子的“龙虾经”,被当地人开玩笑地称为“龙虾文化民间理论家”。他认为强势媒体《扬子晚报》的系列报道,对盱眙龙虾的生长环境、捕捞、批销、烹饪及有关龙虾的典故、传说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梳理和开掘,使盱眙十三香龙虾的文化内涵得以广泛流传,从而使“吃龙虾”提升为“品龙虾”,才引发了今夏在南京等多个城市的“龙虾热”。盱眙龙虾也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产业。更主要的是,盱眙龙虾文化引起了人们对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盱眙古城乃至淮河文化的探究兴趣,已经并将更加带动盱眙旅游业的兴旺。盱眙县县长郑宁对《扬子晚报》对龙虾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赞不绝口。他将龙虾跃跃欲试、腾空而起的“文化形象”,演绎为盱眙人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和高瞻远瞩的精神,这种精神将给盱眙走向富裕和繁荣提供无尽的动力。

“扬子”让我们更自信

74岁的安保贤老人认为,《扬子晚报》参与合办龙虾节,利用强势媒体优势对龙虾文化和盱眙进行系列报道,让穷怕了的盱眙人变得自信了。他告诉记者,过去到外地,说“盱眙”两字人家听不懂,写出来人家读成“于台”,好不容易碰上个知道盱眙的,人家对盱眙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穷”。而从龙虾节开幕以来,安老人每天都接到外地老战友的电话,询问有关龙虾节的情况。安老人说,盱眙如今知名度越来越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大大提高了盱眙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与《扬子晚报》的大力宣传分不开,衷心感谢“扬子”人。

撑起一项大产业

《扬子晚报》的龙虾节系列报道,群众喜欢,政府更喜欢。盱眙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友富说,强势媒体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与地方政府合办文化节等形式,支撑了一项产业的形成和壮大,这是《扬子晚报》的一大创造。王书记说,龙虾本来在盱眙都很少有人吃,卖出去也值不了几个钱,而今天盱眙龙虾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样的发展轨迹:潜在的资源——商品(有了价值)——畅销商品(有了巨大价值)——品牌商品(有了无形资产)——商机无限的产业,这与《扬子晚报》通过与盱眙县人民政府合办龙虾节,对盱眙十三香龙虾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密不可分。而龙虾节的成功举办,盱眙知名度的扩大,又带动了盱眙旅游业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扬子人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响应和实践着省委、省政府有关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王书记还认为,政府喜欢与群众喜欢并不矛盾,由于《扬子晚报》的龙虾节系列报道选择的是有发展前景和爆发力的经济闪光点,又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经济,不仅能给读者传递商机,还能给读者以文化的愉悦,特别是勾起了盱眙人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忆,理所当然地会受到读者特别是盱眙人的热爱。

媒体服务经济探新路

盱眙县邮政局发行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县居民订阅的《扬子晚报》超过2000份,县城还有50多个《扬子晚报》零售点,总销量近1万份。而在龙虾节期间,《扬子晚报》的发行量在盱眙急剧上升。在县城最繁华的淮海东路十字路口摆报摊的葛新胜说,由于近几天《扬子晚报》大量报道了龙虾节的消息,销量比平时多了近一倍。《扬子晚报》在对地方政府的一个常规性工作进行报道时,何以反而更加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盱眙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盱眙日报》总编辑张承东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扬子晚报》这组龙虾节报道从文化的角度着眼,对经济题材进行了“软包装”。譬如《盱眙城里说龙虾》穿插了大量的龙虾典故、传说,读来引人入胜;《淮河岸边婚礼曲》则将龙虾节的重头戏之一的水上婚礼活动,置于淮河婚俗文化大背景下来描写,其中写到了盱眙当地婚俗、花轿的制作趣闻、淮河民间乡土戏等,在给读者提供新闻事实的同时,又传递了风俗文化知识,可读性极强。张承东认为,《扬子晚报》着力挖掘经济题材、政府常规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并加以报道,将硬题材进行软包装,探索出了一条晚报、都市类报纸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

原刊于2001年7月16日《扬子晚报》